网站地图

会员登录 | 免费注册   中文 | English

双枪芙蓉 淡名怒放 贾春英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双枪春姐”的传奇人生 (人民政协报)

“双枪春姐”的传奇人生 (人民政协报)

发表日期:2015-7-23:|来源:人民政协报

“双枪春姐”的传奇人生

 

 

 

“双枪春姐”的传奇人生

 

杨春 余玮 徐丽婵

2015-07-23期09版

 

 

 

晚年贾春英(根据记忆绘制)

 当年,她跃马扬枪,名震湘鄂赣。当年的红军战士晚年还记得“双枪春姐”的雅号。

 解放后,她归隐乡里,独自将烈士遗孤抚养成人。村民没有想到,这位看似平凡的农村老太太竟是中共早期党员、鄂东南特委常委、鄂东南妇女会主任。

 历经长时间的走访、求证,我们试图还原她模糊影像背后清晰的历史,一段红色传奇开始复活,并在今天重新闪现出光芒……

 潘平和奶奶贾春英一起生活了15年,直到奶奶去世。从小就听奶奶讲革命故事的他,脑海中一直留着奶奶英勇善战、出生入死闹革命的记忆。2012年5月的一天,潘平查阅相关史料时发现,在《中国共产党组织史资料》中,赫然记载着奶奶贾春英当年的身份———湘鄂赣省妇女会所属鄂东南妇女会主任。

 其实,早在1985年,阳新县在开展阳新县组织史资料调查时,就从原湘鄂赣红十六师政委方步舟的回忆中得知贾春英的任职情况,确定为中共鄂东特委妇委会书记以及鄂东南特委妇委会主任。遗憾的是,当时该县对贾春英其他活动情况未作详细调查。

 随后,在《中国共产党湖北省组织史资料》、《中国共产党湖北省咸宁地区组织史资料》、《中国共产党鄂南历史》中,贾春英的革命历程被一一呈现。

 童养媳握紧拳头庄严宣誓

 湖北省阳新县筠山脚下的陶港镇贾村,是贾春英的故乡。1912年,贾春英在这里出生,父亲贾万里、母亲张氏均系贫苦农民。笔者走访了这个钟灵毓秀的边远小镇,期待能找回贾春英当年生活的印痕。

 贾春英有着一个苦难的童年。在重男轻女的封建社会里,当年出生仅8个月的贾春英就被阳新县潘桥石云村的姑妈倪氏抱作童养媳。

 贾春英的表兄罗冠国是阳新最早接受革命理论并传播革命种子的革命者之一,曾长期化名罗连。一天,偶遇表妹惨境,罗冠国十分义愤,认真地告诉她:“不是你的命苦,而是你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才苦,还有你不懂得跟命运作斗争。”贾春英讷讷地说:“什么?跟命还能斗……我不懂。”罗冠国再次认真地告诉她:“不懂了吧!好,我每天和一些朋友们在后山祠堂里谈心说事,你也来听听吧。”

 在石云后山祠堂里每天都聚集着一帮穷苦人,罗冠国以识字谈心为名义,实则是跟他们讲解革命道理。贾春英经常利用砍柴、打猪草的机会来到后山祠堂旁听。1927年3月中旬的一天晚上,罗冠国将数位年轻人招集在一面印有镰刀斧头图案的旗帜下,向大家讲明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和和纪律后询问大家:“加入党组织不怕死吗?”大家异口同声地回答说:“不怕!”最后,贾春英和其他年轻人一起举起了握紧拳头的左手庄严宣誓。此后,她的命运与国家、民族、社会紧紧相连。

 那一年,贾春英15岁。

 “双枪春姐”征战湘鄂赣

 1930年,18岁的贾春英任鄂东特委妇女会主任,后又当选为鄂东特委妇委书记。

 1931年8月,在湘鄂赣省委领导下,鄂东南特委在阳新龙港正式成立,管辖阳新、大冶、咸宁、蒲圻、武宁等10多个县。吴致民为中共鄂东南特委书记,贾春英等为鄂东南特委常委。同年8月14日,鄂东南特委召开特委扩大会议,对加强党的领导、扩大红军、巩固和扩大苏区等问题作出了切合实际的决定。贾春英以鄂东南特委常委的身份出席了会议,并在这次会议上当选为鄂东南妇女会主任,负责10多个县的妇女工作。当年,贾春英是阳新的邻县大冶“双枪老太婆”原型人物焦子英的上级。

 寻访期间,我们顶着炎炎烈日一路颠簸来到湖北省阳新县的龙港,这里曾是鄂东南苏区各县市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被誉为“小莫斯科”。贾春英的孙子潘平说,自己从小到大,奶奶讲得最多的是她和彭德怀并肩作战时的故事。

 当年,敌人疯狂围剿时,彭德怀多次安排贾春英侦察任务。为攻克修水,彭德怀曾命令贾春英赴当地建立秘密联络点,侦察敌人军事布置。彭德怀故意激将,说:“你个女娃子,敢不敢去?”贾春英果断做答:“谁说女子不如男!我保证完成任务!”后来,贾春英出色地完成任务,帮助红军攻克修水,因而获得彭德怀的夸奖。

 贾春英作为特委妇女干部身先士卒,与各县苏维埃政府工作人员一道深入到苏区各个乡村,用自己掌握的革命道理和自己参加革命的亲身经历,去教育感动贫苦农民。为了让群众尽快知晓参加红军就是保卫自己的道理,她与妇女们一道传唱

 《送郎当红军》、《当红军无上光荣》、《当兵就要当红军》等革命歌曲。面对着轰轰烈烈的拥红高潮,贾春英常常对姐妹们说,不要小看自己是个女儿身,我们也同样可以到红军队伍中去建功立业。在她的积极努力下,一批青年男女走进红军队伍,成为苏区的有生力量。

 1932年1月,湘鄂赣苏区在粉碎国民党第三次“围剿”之后迎来鼎盛时期。鉴于贾春英出色的工作成绩,为革命不畏个人安危及机智勇敢的作风,经彭德怀提议,湘鄂赣省委决定调她为省委妇女部长。两个月后,贾春英任湘鄂赣省委特派员、苏维埃政府巡视员兼妇女主任,负责下辖30多个县的妇女工作,经常在江西的修水、万载和湖南的浏阳、平江等根据地从事革命工作,参加过“平江秋收暴动”、“智取修水”、“巧夺平江”,配合部队夺取“宜丰、株木桥大捷”。因为双手都能打枪,百姓称她“双枪春姐”,而敌人对她恨之入骨,叫她“土匪婆子”。

 经过长期的艰苦磨炼,贾春英不仅在妇女运动方面成绩斐然,而且还以能征善战而闻名。在湘鄂赣地区,跃马扬枪,威震一方,与红军传奇女将胡筠并称湘鄂赣“双芙蓉”。两人走到一起后,真是相见恨晚,马上成了最知心要好的姐妹、战友。

 在湘鄂赣苏区政府、红十六师指挥机关所在的湖南省平江县,至今流传着一首民谣:“上打咚咚鼓,下打鼓咚咚。两边齐打起,迎接‘双芙蓉’。”

 据平江县史志部门调查:“这首民谣,主要是反映胡筠、贾春英为首的队伍,打了胜仗回到苏区根据地,受到当地群众的热烈欢迎的庆贺场面,是群众自编自唱的歌谣,那是一个敲锣打鼓、铳炮喧天的动人场景。当年,胡筠、贾春英在苏区根据地被誉为‘盛开的双芙蓉’”。

 叛徒手中的枪响了……

 在坚苦的革命斗争中,贾春英的爱情之花也悄然绽放。作为闻名湘鄂赣的女英雄,贾春英成为许多红军指战员追求的对象,更有领导帮着牵线搭桥,但她似乎把组建家庭看做是工作的牵累。

 其间,一位来自家乡并与她年纪相仿的青年走进了贾春英的视线。他叫潘涛,1912年7月出生于阳新县陶港潘彦村,1930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转战湘鄂赣。两人同龄,又是阳新陶港老乡,一见如故。在后来的数次战斗中,平时少言寡语的潘涛英勇杀敌,给贾春英留下深刻印象。于是,每每执行任务他们总是形影不离。不过,那时他们更多时候只是生死相依的战友,从未谈及儿女私情和嫁娶。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开始长征,湘鄂赣苏区转入艰苦的游击战争。在敌人进攻的严重情况下,湘鄂赣省委提出口号:把工作放到外线去,反对困守山岭的保守主义。

 1936年10月初,在护送一批物资返回平江黄金洞时,贾春英遭叛徒出卖,突遇国民党反动军队埋伏。贾春英见情况紧急,立即烧毁随身携带的文件。正在这时,使她意想不到的情景发生了:一直与贾春英执行任务的“三区联政府苏维埃主席”彭一湖突然用枪指向她,厉声要她命部队不准抵抗,好好交出身上文件及护送的银元。

 湖南省平江县三市镇黄金村老人余柘生是这次战斗的亲历者之一。据余柘生晚年讲述:当年,他跟师傅王三平学厨艺,曾在平江县苏维埃政府当炊事员。他当时听别人叫得最响的一个名字,是湘鄂支队女政委“双枪春姐”,即贾春英。当年,贾春英带领游击队返回总部时,炊事员余柘生随行。据他回忆,为防止贾春英反抗,彭一湖随手向贾春英脚踝开了一枪,贾春英怒不可遏,顺势倒地回应一枪,击中彭一湖左手。这时,彭一湖右手的枪指向贾春英,在贾春英挣扎时,叛徒手中的枪响了。贾春英闪躲时,子弹横擦头皮而过,头顶鲜血直冒,晕倒在地,“这时敌人已跑到跟前,大叫‘留活的’。最终,‘双枪春姐’受伤被捕”。

 在狱中,无论敌人假惺惺的殷勤伺候,还是血淋淋的酷刑折磨,都没有使贾春英屈服,她始终坚贞不屈。随着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开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湘鄂赣地区的国共谈判也在进行。这段时间中,贾春英只知道敌人再没有像以往一样进行审问了,狱中的管理也没有那么严格了……

 直到1937年底的一天,狱卒打开牢房将贾春英等关押人员释放。走出监狱大门时,奉组织指示前来迎接贾春英的正是潘涛。

 在血与火中穿行

 贾春英见到潘涛后才知道中国的形势变化。在潘涛的护送下来到平江嘉义镇省委驻地,在经过组织甄别和审查后,贾春英重新回到了组织的怀抱,留在新四军平江通讯处工作。经过磨砺之后,贾春英最终接受了潘涛的爱。

 2013年春节后,阳新党史工作人员在潘涛的遗物中发现了一张破损严重的照片,照片下方印有“1927年”、“武汉”等字样。潘平回忆说,他很小时这张照片便被摆放在家中最显眼的位置。照片上,爷爷一袭中山装,站在一个圆拱门前。照片下面有一行字,其中有“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几个字。奶奶贾春英,经常会站在照片前沉思。后来,照片受潮,大部分影像消退,大家也就很少提起。

 通过这张老照片,阳新党史办工作人员进行考证,最终揭开一段埋藏了近90年的历史———1927年初,毛泽东在武昌主持成立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在应招入学的800余名学生中,潘涛的名字赫然在列。

 据地方党史工作人员介绍,潘涛的父亲是乡村教师,潘涛自幼随父私学,熟读四书五经。1924年,他参加罗伟组织的福寿书社,接受“剔除陈腐读新书,走出学堂闹革命”的思想,成为阳新进步学生之一。1926年底,潘涛加入福寿区农民协会。

 1927年初,武昌都府堤,迎来毛泽东、瞿秋白、恽代英、彭湃、方志敏、邓演达等,被称之为“农民革命大本营”的武昌农讲所随之诞生。其间,毛泽东主持农讲所实际工作,并担任主要授课人。他主讲的《农民问题》、《农村教育》等课程,通俗生动,最受学生欢迎。在这里,他还完成了他的著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这一年,潘涛被选入武昌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据阳新党史办介绍,在武昌农讲所,潘涛度过了一个月时间。因革命形势发展需要,他提前毕业返回阳新。在这期间,阳新农民运动出现了新的高潮。到1927年底,全县农协会员猛增到29.7万余人,成为当时湖北全省农协会员最多的一个县。

 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后,汪精卫集团也在武汉公开叛变革命。此后,阳新工农革命运动形势,同全国一样急转直下。

 1928年8月,潘涛回到家乡阳新县陶港镇,以乡村教师的身份为依托向民众传播革命思想,被国民党民团察觉,遭到铲共团追杀,躲进潘彦村一个山洞。当地居民潘际丙每天半夜送饭,持续长达3个月。1930年起,潘涛历任红三师第七团文书、红十七军文书参谋、红十六师团部营长,参加历次反围剿斗争。1934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转入三年艰苦游击战争,潘涛率领一支游击队,在湘鄂赣地区英勇作战。1937年国共合作后,湘鄂赣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四军第一支队第一团,东进抗日。

 其间,潘涛与后来的妻子贾春英在血与火中穿行,并肩作战,两颗年轻的心也因此越走越近。

 迟到74年的烈士证书

 1938年,贾春英与潘涛结婚。不久,贾春英有了身孕。1939年冬,组织上考虑她的身体原因,决定派她回阳新工作,为抗日游击队提供情报。当时阳新已被日军占领,地方势力各霸一方。贾春英由于早年就离开家乡开展革命活动,当地对她的在外情况无从知晓,这反而为她回乡隐蔽提供了便利条件。由于环境的限制,贾春英一改冲锋陷阵的作风,一边为抗日游击队提供情报,一边期待孩子的诞生。

 期间,潘涛率部急赴咸宁抗日,曾经在家乡阳新筠山短暂驻扎。与亲人近在咫尺,他却没有回家。部队开拔时,他书信一封,与妻作别。没想到,这一去竟成永别。

 在信中,他写道:

 吾妻春英:

 此次率队途经家乡,驻扎筠山,与亲人近在咫尺之遥,本想到家探望汝和未满月儿子,然刚接上级电令队伍连夜转移急赴抗日前线。倭寇践踏我国河山,苏区许多革命同志为国捐躯,其中不少是汝熟悉之同志,吾与队友化悲痛为力量!急赴前线杀敌,倭寇不除,国无宁日,谈何家全?你现身在后方搜集情报,因妻曾是我党领军人物,无容嘱咐,吾安然与心。抗战胜利之日,就是我返家之时,特命警卫员捎来一信并携带物品以兹慰藉留存是幸。

 潘涛夜临别匆匆于筠山

 1940年初,日伪向鄂东南抗日根据地发动攻势,对新四军游击队进行疯狂进攻。这时,潘涛随通山中心县委活动,率领游击队以大幕山为依托,以金水河流域为战场,不断袭击日军。

 这年农历正月十六,贾春英与潘涛的儿子潘兴嵩呱呱坠地。随后,贾春英通过内线向潘涛传递喜讯,但一直没有盼到丈夫的回音。一个月后,她辗转收到潘涛临别时写的家书,这才知道丈夫过家门而不入,来不及看一眼从未谋面的儿子便以身殉国,不禁潸然泪下。

 原来,这年初,潘涛所在的游击队越过鄂南的金水河向嘉鱼挺进。3月,嘉鱼金水河一带百姓屡遭日寇欺凌,潘涛率游击队击毙多名日寇,但夜里却遭到对方偷袭。经过5天5夜的激战,日寇损失巨大,游击队直至战到潘涛一人,最后潘涛在战斗中不幸壮烈牺牲,年仅28岁。残忍的日军将他的头颅割下来,挂在河边的树上示众。贾春英接到潘涛在咸宁嘉鱼牺牲的噩耗,肝肠寸断。

 不多久,贾春英收到了潘涛生前最后的遗物———一把德国造军刀。这是潘涛在战场上从日军那里缴获的,一直带在身上。1940年,他牺牲前,将军刀等交由其妹夫带给家人。

 “我都准备随时牺牲了!”

 潘平说:“爷爷牺牲后,战友将他生前用的物品交给太爷爷,惟一的儿子牺牲了,我太爷爷伤心得不得了,每天天没亮就蹲在茅房里抹眼泪。我奶奶知道了,‘教训’他:那么多革命战士都牺牲了,你儿子就不能牺牲啊,我都准备随时牺牲,革命就是要死人的!吓得太爷爷以后都不敢哭了。”

 晚年,贾春英一直珍藏着潘涛生前用过的军刀、枪套及那封已经泛黄的家书等。信中字迹工整,苍劲有力。小心展开,捧读,让人泪流满面。从信中内容,仍可以读到当年的硝烟和苦难、思念和牵挂,以及潘涛以死殉国的毅然决然。其不仅仅是一个丈夫留给妻子的珍贵回忆,而且更是留给我们每一个人的精神财富。后来,这些遗物被后人捐赠给武昌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笔者在展室里见到了那把军刀,军刀依旧锋利。

 由于潘涛尸首下落不明,此后半个多世纪,其后人一直苦苦寻找。2006年8月4日,潘平在湖北嘉鱼县寻访爷爷的足迹时,潘涛早年的战友、时年86岁的嘉鱼县肖家村三组村民叶应万。在记事本上写下当年他亲眼所见的一幕:“日寇将潘焘(涛)的头颅割下,挂在金水河的树上。此时我正在部队,当我赶回时,事情已经发生。”

 潘涛牺牲后,战友、当时的新四军战士叶应万很伤心,等日军走后,他偷偷将潘涛的头取下来,准备让战友入土为安。可是,当叶应万把潘涛的遗体放进棺材后准备安葬时,不料日军再次赶来,发现棺材中的潘涛后恼羞成怒,将潘涛的遗体用刺刀戳了数十刀,将棺材和头颅捅烂,把尸体丢进了金水河。

 2013年清明前,潘平曾到嘉鱼县潘家湾镇金水河村寻访爷爷的牺牲地。潘涛的战友叶应万已于5年前去世,他的儿子叶发勇见到贾春英后人一行时,显得十分激动,走上前紧紧握住潘平的双手:“你爷爷是一位了不起的人!日本鬼子太残忍了!当年,我父亲沿着河道打捞了两天,但一直没有找到你爷爷的遗体,这成了他一辈子最大的遗憾。”

 2014年3月底,阳新县人民政府经调查、核实、取证,向黄石市人民政府提交关于追授潘涛为革命烈士的请示。两个月后,黄石市人民政府向湖北省人民政府请示,追授潘涛为革命烈士。2014年8月6日,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潘涛为革命烈士,并请黄石市人民政府向潘涛后人发放《革命烈士证明书》,并给予抚恤优待。

 这年9月30日下午,消息传到阳新,潘涛的后人热泪盈眶。尽管这时已距离潘涛牺牲整整过去74年,被追授时间跨度如此之长,但其孙潘平含着眼泪说,共和国没有忘记为民族抛头颅洒热血的先烈,令他与家人感到欣慰。

 传承是最好的纪念

 1940年后,贾春英一面抚养孩子,一面在阳新继续从事地下情报工作。1949年,阳新县解放后,贾春英被任命为第八区妇女主任。一年后,贾春英由于在狱中腰杆子被敌人打折,越来越觉走路直不起腰,不堪担任繁重的各项工作,只得向组织提出辞职回乡。

 潘平说,小时候家里贫穷,有亲戚提出让奶奶找组织要些待遇和抚恤,奶奶严词总是回绝:“我能活下来,就是享受了最好的待遇。像那些战争中牺牲、甚至家破人亡的烈士,向谁要待遇?他们好些只有十七八岁,有的连姓名都没留下来。我们当年闹革命,只是为了穷人有饭吃,大家能获得平等自由,不是为了当官,也不是为了金钱,所以老百姓才拥护我们共产党,我们才能胜利夺取政权,解放全中国。”潘平说,奶奶这番话,让大家哑口无言。“这是奶奶的选择,她一生无怨无悔!”

 1984年3月18日,老人摆脱了伤病的折磨,带着对丈夫潘涛的怀念,在潘彦村家中平静离世,带走了一生的传奇,享年72岁。

 弥留之际,潘平时刻陪伴在奶奶身边,看着她佝偻的身躯和满身伤痕,不由得辛酸:15岁就开始为民族的独立、人民的幸福奔波征战,但祖国强大了,她却悄然离去。她一生,从不炫耀功绩、从不计较待遇,惟有这满身伤痕为她英雄的一生留下注释。

 生前,这位可敬的老人像村里妇女一样日出而作,日落而歇,默默无闻地生活着,从未向组织提出任何要求,始终坚持不要国家抚恤,不吃政府救济,自食其力支撑着家庭。在潘平童年的记忆里,奶奶与其他乡下妇女没什么两样,穿着补丁叠补丁的衣服。不到60岁的她,腰就直不起来,每天佝偻着90度弯曲的腰上山干活,靠卖柴、卖菜的微薄收入支撑一家生计。“要说与普通人不一样的地方,就是奶奶身上因为枪伤和国民党牢狱之苦留下的疤痕不计其数,和脸上的皱纹一样多。”

 潘平从小由奶奶抚养,听着红色故事长大。近年来,潘平带着年过古稀的父亲沿着贾春英当年的革命足迹,先后造访湘鄂赣地区20余个城市,收集整理贾春英、潘涛的史料。在湖南平江县、江西修水县,得知他们是贾春英的后人,当地史志研究人员肃然起敬:“我们都以为贾春英在革命中牺牲了,没有后人。”研究人员说,多年来,他们都曾尝试寻找过贾春英的下落,但自1940年后这位闻名湘鄂赣的女英雄便失去了音讯。

 “奶奶去世这么多年了,我才知道她老人家的真实身份。”说到这里,潘平眼角有些湿润。

 

1234

纪念贾春英公益活动版权所有 ICP备05131499号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投诉与建议 | 版权声明

友情链接

诊断试剂网
狐途户外
贾春英
宜福机械
苹胜通信
张家界会议网
跑车网
建瓯人才网